插销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插销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全球屯田潮世界各国海外疯狂圈地

发布时间:2020-07-13 21:01:08 阅读: 来源:插销厂家

图为韩国企业在俄罗斯海参崴开办的农场。CFP 图

又一次小麦等基础大宗商品创下日内高点后,一名年轻的芝加哥交易员的一句感叹,泄露了天机: “基础大宗商品现在如日中天,但这种局面不会永远持续下去。”

为什么?买粮不如买地。资本正在进入基础大宗商品的上游——农地。意大利记者Stefano Liberti在《Land Grabbing》(《抢地》)一书中透露,各国明里暗里在农业领域的动向,正在酝酿殖民时代之后,全球新一轮的土地抢夺战。

与殖民时代的大炮一样,资本同样威力无比:埃塞俄比亚的大裂谷地区,非洲最前卫的工业化农场已经成型;拉美阿根廷、巴拉圭等,资本垄断的“大豆联合共和国”呼啸四方;乌克兰,这个已经成型的欧洲“粮仓”,仍有40%潜在农地,引诱资本当农民。

这就是海外屯田。重新流行的土地热情,按《金融时报》世界贸易编辑肖恩•唐南的解释,是因为“在2007年-2008年粮价危机之后,资本既窥探到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又窥探到基础大宗商品的机遇,于是政府和企业在世界各地大举购买农地。”

“掌握了土地,就是掌握了资源和价格,进而,就掌握了话语权。”CCVI中国价值指数首席研究员崔新生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就中国国情而言,在新的一轮全球农地布局中,中国是提供资本,还是提供土地?

谁在屯田

传统的屯田国家,一般都是资源贫瘠国,比如日本,或传统的资本输出国也很早就屯田,比如美国。2008年之后,一些新的国家开始参与这个游戏,比如中东各国、印度

在哪屯田?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马文峰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从近年来的情况看,非洲、南美洲、东欧、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正逐步成为全球资本大鳄和资源贫瘠国觊觎的对象。

中国的邻国日本是海外屯田的“鼻祖”。资料显示,早在1899年,一家由日本官方资助的公司就向秘鲁派出了农场工人,这是日本有组织地在拉美海外“圈地”的开始。

2009年4月,日本政府牵头举办海外农业投资促进会议,随后又颁布了《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海外农业投资相关指针》,鼓励日本企业加大在海外的农业投资,投资覆盖生产、收购、流通、出口等多个领域。比如,2009年底,日本三井公司在巴西购买了10万公顷农田以种植大豆,“仅这一协议涉及的耕地面积就相当于日本本土可耕种农田面积的2%”。

“日本企业近几年在巴西、非洲和中亚等地租用和购买了大量农田以种植有机作物,日本目前已拥有超过国内农田三倍的海外农田(公开数据为1200万公顷)。”根据非政府组织GRAIN公布的一份报告称。

除了日本,全球海外屯田的另一个“鼻祖”就是美国。上世纪初,美国就有意识地在海外的殖民地种植农产品。到了上世纪末,早已掌握全球话语权的美国,开始大规模投资海外农业,在推广生物能源(如乙醇燃料)等背景下,又在巴西、墨西哥等国购买或租用了大面积农田种植玉米。

对于美国屯田,最新的消息来自乌克兰。英国《金融时报》1月13日称,总部位于美国的农产品贸易巨头嘉吉已斥资2亿美元入股乌克兰最大的农业综合控股企业Ukr-LandFarming。

乌克兰是俄罗斯以外,欧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有近70%的国土面积都是可耕地,全世界近1/3的黑土带(最适宜粮食耕种)均在乌克兰境内。尽管乌克兰不完全允许土地的买卖,但国外农业巨头们最关注的一项数据是,截至目前,乌克兰有40%的农业潜能没有被挖掘。

“这家公司看得很准。虽然是生意,但背后的潜在资源,不可能让人视而不见。”对于嘉吉的投资,分析人士认为。

中国的另一个邻国韩国,同样对海外屯田充满渴望。2008年1月中旬,韩国大宇物流公司宣布向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租借130万公顷农田,租期99年,用于农作物种植以供应国内的需求。有人测算,“这笔交易几乎占去岛上适合耕作土地的一半。”下转A2版》》》

二战后,韩国政府长期对本国粮食安全形势具有危机意识。上世纪70年代末,韩国政府为实施大米增产政策,在阿根廷购买土地,开启了韩国海外第一宗开荒种田项目。

2008年初,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发出“建立海外粮食基地”号召,力争把韩国粮食生产(包括国内生产与海外屯田)自给率提高到50%。2012年1月,韩国《海外农业开发合作法》正式生效,过去只局限于石油等矿物资源领域的投资对象扩大到水稻、大豆、玉米、畜牧等外国农业资源,进而为开发外国农业项目提供了法律保障。

印度的动向同样值得关注。2011年5月,《国际金融报》记者在印度与当地媒体人士交流时,他们的观点几乎一致,在保护本国铁矿石等资源的同时,希望印度能积极“走出去”,扩展自己的资源版图,其中就包括海外的稀土、农业等资源,“因为,印度本身要满足自身十多亿人的各方面需求”。

事实上,一项公开资料是,2008年,印度15家企业在印度国家贸易公司的牵头下,开始在巴拉圭、乌拉圭和巴西等国展开租用农田的谈判。同时,印度企业还在缅甸、印尼等国购买了经济作物庄园。为此,印度政府一度希望修改法律,印度储备银行也考虑放松对这些海外屯田企业的贷款限制。

除了中国的多个邻国和美国,近年来的海外屯田潮中,中东国家的动向亦值得关注。比如,沙特阿拉伯表示早就打算成立一家大型海外农业投资公司,以确保本国的粮食供应。

过去一直严重依赖粮食进口的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曼、约旦和阿联酋等国家在2007年到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痛定思痛,组成了海湾国家合作委员会,携手在海外寻找屯田机会。据称,他们的“标的”国家是老挝、印尼、菲律宾、越南、柬埔寨、巴基斯坦、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及中亚和欧洲的乌克兰、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俄罗斯和土耳其都达成或正在磋商租地、购地协议。

屯田=武器?

摘要:屯田除了国家政策外,更有活力的投资方,来自一些金融巨头。促成这一投资流向的根本原因,就是粮食本身已是非常成熟的金融产品。资本的目的是获利,但控制粮食更为危险的目的还在于,把粮食作为筹码,进而掌控一切。

值得警惕是,在海外屯田潮中,有两点让业界关注。首先,不光是实体企业和国家在海外行动,一些金融公司和大宗商品贸易巨头也在收购农田。2008年,美国金融巨鳄摩根士丹利公司就在乌克兰购买了4万公顷农田,英国投资公司Landkom也在乌克兰买下了10万公顷农田,两家瑞士投资企业黑土农垦公司和阿尔帕科农业公司2008年也在俄罗斯分别购买了33.1万公顷和12.8万公顷农田。

在粮食价格愈发“金融化”的今天,金融企业的购地行为不得不予以观察。在全球2007年-2008年的那波粮食危机中,金融企业在市场的辗转腾挪,拉高价格,就让不少缺粮国家头疼不已。旅德美籍学者威廉•恩道尔在2008年的著作《粮食危机》一书中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粮食大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世界粮食库存达到历史最低点,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大肆投机,致使国际上小麦、大米、玉米和其他基本粮食作物的价格翻了一番多。

其次,在海外屯田的行动中,中国也成为被觊觎的对象。2011年5月,日本朝日啤酒株式会社、住友化学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5年前(2006年)在山东莱阳市签订了一份涉及上千亩耕地的农地租赁‘洋合同’,直接进入了中国农业生产环节,打破了以往外商投资中国农业集中在加工及销售环节的程式,由‘销售商’变身为‘农场主’。”

如果将大豆也算作粮食产品,那么,一些海外的农业巨头早就在中国的黑龙江等黑土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了布局,且掌握了上游的话语权。

在马文峰看来,各国海外屯田潮的目的或许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全部用阴谋论的思维定性。比如,有的国家确实是为了保障自身的粮食安全,保障自身国内粮食的供应;有的国家可能是为了利用当地国家的廉价劳动力,降低成本;也有的可能含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了拉拢与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等。

“生意总归是生意。但不能忽视的是,一些交易背后潜在的国家利益思维却要学习。”马文峰认为。

“因为,就现实情况看,掌握农地等资源的全球话语权,直接或间接对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粮食安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马文峰介绍,比如,农业巨头们的话语权已有所展现,“近几年,只要中国市场一产生小麦、玉米等的缺口,进而要从海外进口这些粮食,一些海外农业巨头都会涨价,赚取大额利润,同时,中国国有进口企业也不得不付出更多的资金。这实际上对于拥有14亿人口、潜在粮食需求不断增长的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事实上,各国海外屯田及进而掌握的粮食等资源,并不是单方面就用来吃的。“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民;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这句名言就将粮食摆在了第一的位置。

恩道尔也在《粮食危机》一书中举例说,美国的粮食援助曾充当过比石油贸易更强大的政治武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等西方盟国随即对中国实行包括粮食在内的全面封锁和商品禁运,这个禁运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1965-1967年间,美国总统约翰逊曾对印度采取限制出口粮食的政策,最终迫使印度改变其反对美国入侵越南的外交政策。

自贡西服设计

乌鲁木齐设计工服

松滋设计西服